E周见|恒驰5下线/华为挑战30万台目标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为亮点,全年销量超过350万辆,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至13.4%。这表明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除此之外,今年1月,各大车企陆续公布了2021年全年的销量数据,以及对2022年的展望。特斯拉在上海工厂的交付量占据半壁江山,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余承东则表示,华为今年将挑战销售30万台汽车的目标。

特斯拉创下新高,2021年12月在中国交付了7.0847万辆车。全球累计交付量达到93.6172万辆,其中48.4130万辆来自中国上海超级工厂,占比高达51.7%。上海超级工厂还贡献了超过16万辆的海外市场交付,满足了欧洲、亚洲等10多个国家的需求。特斯拉的交付能力同比全新增长235%,几乎追平了2020年的全球销量(49.95万辆)。ModelY作为2021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全新产品,年度交付量达到了20.0131万辆,销量表现出色。

恒大汽车的首款车型恒驰5已正式下线,比原计划提前了12天完成。恒驰5的车型定位于A级SUV,以售价20万元以下竞争奥迪Q3、宝马X1等车型。虽然被债务所困扰,但恒大汽车研发仍在不断进行,计划在今年大规模交付。然而,更重要的是恒驰5能否在车辆交付后得到市场的认可和青睐。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余承东表示,凭借问界M5增程版、问界M5纯电版以及年内将发布的中大型SUV这三款车型,“今年华为将挑战30万台的销售目标,这样合作车企一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和华为深入合作的伙伴,打造成中国盈利能力最好的车企。”对于外界流传的“问界M5是华为造的车”、“小康沦为华为代工厂”等言论,余承东表示,“目前AITO问界M5的整车研发、整车制造都是小康赛力斯负责,华为在产品造型、内外饰设计及品牌营销方面进行助力,电机、电控等用的是华为的技术和零部件。”

2021年12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90.7万辆和278.6万辆,环比增长12.5%和10.5%,产量同比增长2.4%,销量下降1.6%。全年汽车产销分别为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增长3.4%和3.8%,这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趋势。虽然汽车芯片短缺趋缓,但依然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以保持产销的稳定增长。

本周热点新闻包括特斯拉上海工厂交付量占半壁江山、恒驰5首车正式下线、华为将挑战30万台汽车销售目标、2021中国汽车销量。此外,五菱宏光可能启动新一轮召回,同时保时捷、劳斯莱斯和宾利公布了2021年的全球销量。关于AppleCar的传言称,其零部件供应商可能在2022年底确定。

在中国汽车市场中,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最大的亮点,全年销量超过了350万辆,市场占有率也提升到了13.4%。这进一步说明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此外,受国际市场的恢复、中国品牌竞争力提升等因素推动,我国汽车出口表现出色。从4月份以来,多次刷新历史记录,年度出口首次超过200万辆,实现了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00万辆左右的突破。

最近有媒体报道,针对五菱宏光存在较高的变速箱故障投诉率,上汽通用五菱内部正在评估影响并商讨解决方案,很可能在今年一季度再次启动大规模召回,数量或达数十万辆。虽然召回基数庞大与上汽通用五菱单车销量较高有关,但延宕数年、涉及多代车型的密集投诉和大规模召回,已经让上汽通用五菱很难否认,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和服务体系确实存在问题。以低价为核心竞争力的生存路线或许会带来“无法保证高品质产品和服务输出”的逻辑推导。如何妥善解决用户大规模的质量投诉,将是上汽通用五菱对质量安全管控和企业盈利能力的双重考验。

保时捷、劳斯莱斯、宾利公布了2021年全球销量,其中中国已连续七年稳居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地位。保时捷2021年全球累计交付30.1915万辆车,同比增长11%,其中中国市场累计交付9.5671万辆。其中,保时捷911全年累计交付4002辆,同比增长67%;保时捷Taycan累计交付7315辆。此外,保时捷纯电和插电式混动车型的新车交付量份额在2021年明显提升,占比达到18%。 在2021年,兰博基尼全球累计交付量8405辆,同比增长13%再创公司历史上最佳销售年份。而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的交付量达到935台,占兰博基尼全球总销量的55%,跃居兰博基尼全球第二大市场。劳斯莱斯的销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比增长高达49%。目前,劳斯莱斯汽车订单排到了2022年第三季度。宾利品牌则在2021年全球销量中售出14659台,相较于2020年同比增长31%。

根据外媒报道,苹果公司代表于2021年12月再次访问韩国,并与当地供应商会面。苹果正在寻找一批具有大规模生产经验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给其汽车提供核心零部件。据预测,苹果将在2022年底前选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然后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开始全面研发、公开造车项目并开始大规模生产。此外,苹果对韩国的电池生产能力也很感兴趣,并与LG、SK等公司讨论了电动汽车电池的开发和生产问题。苹果一直主张直接开发和生产苹果汽车电池材料,并要求严格保密。一些电池供应商拒绝了与苹果合作的机会,因为苹果要求高度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