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青春使者弘扬丝路精神:"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活动纪实

敦煌是多种文化相遇与融汇的交叉点,在这里曾有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碰撞。敦煌不仅催生了佛教石窟艺术经典,还见证了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的互通和交流。

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美术家协会、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敦煌艺术"传承基地、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敦煌画派"理论研究与创作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作举办的"‘一带一路'百校结好艺术展写生采风——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活动在敦煌举行。

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乌克兰、新加坡、巴拿马等国的18位青年艺术家齐聚敦煌,进行了为期5天的艺术采风和研学对话之旅。

活动于8月29日晚在敦煌天润大酒店会议室举行启动仪式。中共敦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贺生荣表示,敦煌是无数中外艺术家心中的圣地。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聚集敦煌,希望能领略这里美丽的大漠风光,感受其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精神气质,以增进对敦煌艺术的理解,并将这份精神传递向世界。

18位青年艺术家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深度探访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佛爷庙湾魏晋墓、敦煌-阳关旧址、西千佛洞、敦煌博物馆等地,感受并体验着这片土地上富有浓郁历史文化遗存和余韵自然与文化景观。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视角,借由艺术作品留下对敦煌的宝贵体验,相互交流、学习,为展示和传播敦煌之美做出努力。

莫高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象征,融合了古代印度、波斯、阿富汗等地的艺术元素。8月30日,"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写生采风之行的第一站便是莫高窟。

由于敦煌所处的河西地区气候干燥,现存莫高窟内的石窟艺术、佛造像和经变壁画基本保存完好。洞窟通常由建筑形制、彩塑和壁画共同构成。正壁一般开坛塑像,窟顶和四壁绘满壁画,梦幻般地展现了佛国世界。

对第一次到访敦煌的中外艺术家来说,如此文明遐迩的石窟艺术此前大多只停留在书本和想象中,如今却近在眼前,令人感动。

说:"我觉得莫高窟里的壁画颜色特别漂亮。这里的戈壁风景颜色虽然浅淡,但是颜色给人的感觉很温暖,很漂亮。在俄罗斯的时候,我看过一些有关敦煌壁画的画册和书籍,但那些书籍里选择的壁画色彩大多非常鲜艳,可是这次来,我却看到了很多淡淡、浅浅、富有韵味和层次的线条与色彩,与我此前的认知有一些差别,我希望把我眼里看到的敦煌真实的风景和美画出来,带回俄罗斯分享给那里的公众和其他艺术家。"

美籍华裔艺术家倪纳纳告诉艺术中国记者:"一直想看石窟艺术,想来莫高窟参观学习前人留下的艺术遗存,包括西北的大沙漠。在来之前,其实对敦煌有许多想象,但是当我站在石窟里,看到千年前那些工匠塑造的佛像的脸,他们在墙壁上留下的每一根线条,包括置身西北,这里的大自然给人的那种苍茫、雄壮的感受,还是远超我的想象,非常震撼。"她还说:"这次同行的艺术家来自许多国家,会让人联想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各国之间在这里也有许多友好往来。当下的世界充满动荡,此刻站在敦煌,真的体会到世界和平,不同国家命运与共的重要性和意义。我想用画笔,表达这份心情,也希望多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中国油画家林金福此次是第二次来敦煌,他告诉艺术中国记者:"第一次来敦煌还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时我刚从清华美院的雕塑系转到油画系,对绘画也是一知半解,第一次来这里考察采风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感受与前相比大不一样。一来,从事绘画创作已经十余年,经过时间的积淀,对文化、对佛教艺术和知识有了更多积累和体会。再看这些雕塑的时候,每个洞窟、每个朝代留下的壁画,无论从形象、造型还是色彩上,我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它们的分量。莫高窟带给我一种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越认真地去观察一些细节,这种感受便越深刻。"对于同行的国外艺术家,林金福表示,"很好奇他们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包括丝绸之路的感受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也很希望代表中国艺术家,与他们进行更多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来自巴拿马的艺术家黄莎莉(SallyHuangWong)在莫高窟的一处牌楼前画了她此行的第一件写生作品,她在分享其创作灵感时说:"这处牌楼属于莫高窟的一处地标性景点,这个场景不像九层塔有那么多人都描绘过,所以选择了这一场景入画。这次的写生采风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与其他国家艺术家互相学习的过程,每位艺术家的艺术感觉和观察视角都不一样,我很期待在艺术上与他们有更深入的交流。"

敦煌艺术为何在世界上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对此,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岳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敦煌艺术是中西文化交融荟萃的典范。当我们进入莫高窟,可以看到很多敦煌与外域文化交融的痕迹。在莫高窟壁画中,可以找到从波斯传来的连珠纹,雕塑上可以看到从印度传来的‘曹衣出水’等艺术样式和风格,这些也影响了中原地区的一些画法。佛教艺术是从印度传来的文化艺术,但同时敦煌本地也有很深厚的汉文化影响的痕迹。魏晋墓比敦煌莫高窟的艺术还要早100年或200年,所以敦煌在敦煌艺术、佛教艺术产生之前,并非文化上的荒漠,它本身就有深厚的中国儒家和道教文化影响的艺术存在。当敦煌接受来自西域各地的文化影响时,慢慢融合产生出一种新的韵味和样式,使其在今天看起来充满魅力和生动。”

岳锋进一步补充:“敦煌艺术要继续向前发展,仍然需要中西文化交融。此次中外艺术家甘肃对话让中外艺术家,特别是富有创造力的青年艺术家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不仅在艺术技巧和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上的相融,这也是敦煌艺术的核心精神。”

8月31日上午,艺术家集体参观佛爷庙湾魏晋墓、阳关博物馆,下午艺术家在敦煌-阳关旧址采风写生。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阳关的美景。据当地人介绍,阳关周边是戈壁滩和沙漠,绿洲里的水源很丰富,这些水源都来自于雪山。古代时期,这里积雪终年不化,阿尔金山与祁连山相连,但以阿尔金山为界,古代时期留下了许多烽燧遗址,周边丰富的烽燧遗址大小有20多个。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油画家熊礼斌在阳关古城的烽火台前留下一幅水彩画。他表示:“这次来到敦煌,回到民族文化的深处,触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参观过莫高窟之后,我发现西方的传统绘画和咱们敦煌的壁画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也印证了中西艺术之间需要交流,文明之间需要互鉴。作为中国艺术家,还是要回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根脉里去寻觅艺术的营养和启发。就像此刻,我站在阳关古城的烽火台前,仿佛可以看到古代的将士先辈们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固守边陲的景象,令人肃然起敬,我带着一种敬仰的心情希望将它留到我的画面里。”

来自中国香港的年轻艺术家张海童表示:“此次来到敦煌,深刻感受到敦煌作为我们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它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人,通过往来的客群和文化的交流碰撞,产生出如此璀璨的文化,比如莫高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今天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也正在做与前人相似的事情,我们也在寻求与世界的对话,期待了解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地域的文化,当然,我们也期待世界了解中国。此次的对话活动,对我的艺术和思想有很大触动。”

9月1日上午,中外艺术家参观了敦煌博物馆、西千佛洞。西千佛洞是敦煌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位于敦煌莫高窟之西,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处的西千佛洞,是敦煌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为游客和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创作和交流的好去处。

9月1日下午,中外艺术家在西千佛洞景区和党河沿岸进行写生创作活动。傍晚时分,他们聚集在西千佛洞前,分享互动。大家带着近几天的创作成果,讨论自己对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教育系主任白建涛认为:"参与中外艺术家甘肃对话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面对西方艺术和敦煌艺术的传统,不得不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西方的油画传统,以及如何表现出中国精神?来敦煌多次,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对于本次活动,我看到了日本年轻艺术家画的三危山,也感觉到中国画家在表现西部山水时的挑战。"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绘画系副主任李敦觉得这次活动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提升交流的机会。他用水彩技法和水彩画的绘画语言,在西千佛洞表现了自己对历史的审美体会。

长期从事敦煌学专业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薛艳丽表示:"我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这次和艺术家们一起采风交流,收获很大。如何把技法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是我未来的研究方向。"

来自韩国的艺术家安钟赫喜欢敦煌的沙漠景观和特色植被。他选择画党河沿岸的风景,以写生和不那么具象的艺术表达风景带给他的感受。

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日本艺术家山仲可文觉得能参加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活动非常开心。他观察敦煌的古人文化和大自然景观时,深刻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类智慧的至高无上。

创作领域方面,我特别喜欢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在日本也是佛教大国,而敦煌则是佛教艺术从印度引入中国的一个重要起点,此后,日本也来到中国学习,取得了学成后带回本国并形成其独特的佛教艺术体系。我想通过借用“飞天”这个形象,来表达我对这两种文化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感受。

现在,我在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及建筑学院艺术史论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在讨论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时,我发现西方艺术通常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西方的油画艺术也常常被归为艺术科学之列,对要描绘的对象有着非常严谨、注重空间、结构和光影等方面的要求,而我们中国的艺术则更多地强调笔墨的神韵。关键在于,什么是神韵?以敦煌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在线条和寥寥数笔后所营造出的韵味中,留存了中国文化、哲学和思想的印记。自从我回来重新审视了敦煌艺术之后,我对中国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作为一名国家公派留学生,我出国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本次活动邀请了这么多的外国留学生和艺术家,让他们了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而这也为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中外青年艺术家与学者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理解搭建了一座美好的友谊之桥。

谈起这次活动的初衷和意义,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表示:“这是第三届‘一带一路’百校结好艺术展的一个分项活动,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贯彻甘肃省响应和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倡议。同时,作为高等院校艺术学科发展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能够在国际层面上进行更多的学术探讨和艺术交流。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甘肃省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主要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多元文化资源。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艺术交流和艺术对话,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更好地了解甘肃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历史传统。随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即将开幕,本次活动也对于传承和弘扬敦煌艺术以及中华文明的美育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带一路”青年使者弘扬丝路精神:“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活动的目标是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通过艺术的力量走进敦煌,通过他们的眼睛和视角,捕捉并表现这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艺术家们在五天的采风之旅中,深入感知、记录、描绘了敦煌文化和自然景观,分享了他们对敦煌文化的感悟和体验,并分析了同一时期他们所在国家的文明和艺术发展特点的共性和个性。这是一次中外艺术家交流和对话的载体,加深了中外艺术家之间的文化理解,也通过艺术作品展示出中国开放、包容、和谐的文化形象,进而为文化交流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旅游推介,又能吸引更多游客,提高敦煌艺术和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