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千里随人归 -- 侧记平山郁夫与范曾的世纪友谊

来自中国网的报道:

一衣带水的中日关系,以文化为桥梁,可上溯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周秦时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带去先进的农耕文明,使日本从绳纹时代迈向弥生时代。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遣使者出使曹魏,此后双方交流渐趋频繁。至公元7-9世纪的隋唐时期,日本自飞鸟时代经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连绵不断地派出十数次遣隋遣唐使团,全方面学习中国文化。当此之时,有因"慕中国之风"而长留大唐的阿倍仲麻吕、有回归东瀛立身扬名的吉备真备,也有为传法而六次舍身东渡的鉴真,他们共同成就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非凡盛举。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的宋元时期,因改朝换代与战争的影响,中日虽鲜于官方的联系,但民间交流却依旧方兴未艾,并使得中国的禅与茶道文化在日本得以广泛传播。公元14世纪后至明末时期,中国的儒学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学",推动了日本儒学的官学化。文化,成为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中日人民的情感与生活,既深远悠长又历久弥新。

艺术不论新旧

1979年夏,中国画家范曾第一次赴日展览,在获巨大成功的时同时亦初会神交已久的平山郁夫。这位长其八岁、在日本负有盛名的画家给范曾留下了稳重而谦和的第一印象。在随后向日本NHK电视台介绍范曾时,平山郁夫称范曾为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新一代领军画家。在被问到范曾是否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新潮时,平山郁夫回答:"艺术的标准是好和坏,而不是新和旧!"这样的想法与范曾一贯的主张不谋而合,二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范曾每到日本,平山郁夫必将他从东京接到自己的居住地镰仓。范曾回忆,那是一排建于缓坡上的平房,客厅与卧室陈设极均极为简单,唯有橱柜里摆放着那些来自丝绸之路的小型青铜器与陶石器,见证着他对中国文明的向往与热爱。平山郁夫送给范曾一个木箱,里面装着他在丝绸之路上创作的速写与素描画册。平山郁夫说,这本画册仅印19册,此前中国画家中仅送了吴作人、李可染、关山月。赠范曾的一册编号14,范曾觉其珍贵异常,不愿据为私有,后转赠南开大学图书馆珍藏。

范曾应平山郁夫之邀赴东京美术学院参观,看他教授日本学生临摹敦煌壁画。课堂鸦雀无声,连壁画上的残缺部分他都要求一一表现,不允许加入一丝一毫的主观元素。1991年,奈良药师寺的玄奘三藏院伽蓝建造完成,平山郁夫倾一生所学与对中国文化的情感创作了《大唐西域壁画》,在这幅长达50米、日本最大的壁画中,平山郁夫将自己的形象留在了壁画近尾端的云影中,留在了大唐文化的气象万千之中。

与药师寺遥遥相对的唐招提寺,正是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鉴真东渡后所建。范曾前往唐招提寺当日,恰值鉴真圆寂纪念日,日本民众排成数百米的行列,徐徐前行,静寂无喧。范曾将所绘的《泼墨鉴真和尚像》赠予唐招提寺,平山郁夫对此亦极表谢忱。

明月已随人归

1984年夏,时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的平山郁夫访华,与众多中国著名画家应前驻日大使符浩之邀,在钓鱼台齐聚一堂,大家不禁乘兴挥毫。宣纸一铺,黄胄说:"小范,你先画一个人。"范曾素以作画神速著称,二三分钟,一位闭目吟哦的诗翁已跃然纸上。说时迟那时快,黄胄在诗翁下添了一头生动至极的毛驴,取"诗思在驴背上"之意。接着,平山郁夫悬笔在天空勾起一轮满月。十分钟不到整画已成,众皆称佳。大家共邀吴作人题字,文云:"明月随人归,甲子中秋钓鱼台兴会,群贤毕至,尽兴挥洒者有平山郁夫写悬镜,黄胄先生写奔驴,范曾先生写诗翁。

《明月随人归》成为一副永恒的艺术之作,纪录了中日画家的友谊,珍藏在钓鱼台国宾馆中。在2008年,也就是平山郁夫去世前的一年,他有着深厚感情的送给钓鱼台国宾馆一幅描绘奈良佛寺的油画,并且与范曾会面,这是二人最后一次碰面。同时,黄胄、吴作人两位先生在此已离世,故钓鱼台复制了两幅《明月随人归》作品,一幅赠平山郁夫,一幅送给范曾。

2023年1月23日,日本关西华文时报的总编到达广岛平山郁夫美术馆进行拜访。为了继承平山家族和范曾先生的世纪友谊,平山郁夫的弟弟平山助成亲自画了一个明月,并且写上了“明月随人归”的题词,期待范曾先生继承情感,携手创作,成为中日友谊历史的新篇章。

从李白的作品《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的一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中可以看到,“明月随人归”是一个晚上的月景,月色明朗,在下山的人身后徐徐前行,留下空旷和深邃的感觉。作为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喜爱的主题,这个圆月虽然清新凉爽,却适合温暖旅途中的陌生人。有时候月亮寒冷地相接花朵,常常带着暖暖的光辉。这种情感上的感同身受,以及中日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想象力,在创作和传播艺术的中间冲破了旧有的思想束缚,各显神通,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成为人们感动的一个高峰。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我们都能从他们的艺术生涯中看到时代和共性理想的传承。北宋晏几道的诗歌中说:“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他所寄托的希冀即是那份古今相通的感情,以明月为心,共谱中日文化交流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