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关注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

1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以“强化产品召回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主题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介绍了汽车和消费品安全召回、机动车排放召回总体情况。

在汽车召回领域,坚持深化改革和强化监管一体推进,完善召回管理制度、规范和标准,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推进新能源汽车事故调查体系建设和安全评估。截至2021年底,累计召回汽车9130万辆,问题主要集中在电子电器、发动机等总成。

近一段时间,我国陆续推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机动车碳排放量对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影响。为了降低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带来的空气污染,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制定并发布了《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规定》实施以来,市场监管总局与生态环境部密切合作,机动车排放召回工作步入正轨。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竞争力大幅增强,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21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行业最大亮点,连续7年销量全球第一。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呈现出新的安全特点,市场上有些车辆出现了电池化学稳定性、再生制动、碰撞兼容性等新型风险类型,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加强监管。为此,市场监管总局建立新能源汽车事故报告制度,组建新能源汽车事故调查协作网,制修订《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等相关标准规范,加强新能源汽车共性安全问题研究。到目前,累计召回新能源汽车229次,涉及车辆198万辆。

据统计,99.9%的汽车召回和50%以上的电子电器产品召回,都是产品符合标准但经使用后发现仍然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这需要企业在设计、生产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持续进行技术改进与质量提升。为此,市场监管总局积极探索“发现产品缺陷—提出产品安全规范建议—实现质量提升”的工作思路。

针对企业内部的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推动企业深化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提升缺陷分析和识别能力。通过引导汽车企业2400余次、消费品生产企业3400余次的技术改进,累计积极协助企业实现产品质量升级。此外,市场监管总局还推动部分企业设立了由公司高层牵头的产品质量安全委员会,以厚植质量安全文化。

在技术研发方面,市场监管总局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产品安全测试,鼓励推动汽车产业链质量升级。

为了进一步加强召回管理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将从5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全国统一管理、分级实施、权威高效的召回管理机制。同时加强对全国消费品召回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夯实召回技术支撑体系和实验室建设。第二,加大召回监管力度。特别是针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商用车、电子电器等重点领域,加大行政约谈、现场调查、技术交流和工程分析试验力度,督促生产企业切实履行产品安全责任,守护产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底线。第三,推动产品安全监管创新。面对智能网联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市场监管总局将创新召回管理手段,完善产品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强化物联网产品安全与召回监管研究。启动沙盒监管制度试点,提升召回监管效能,督促企业创新,提升产品设计、制造水平,降低产品安全风险,保障公共安全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第四,针对商用车、重点消费品等产品,加强共性危害识别和试验验证,聚焦重点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链,开展质量技术帮扶,帮助中小企业消除产品安全隐患,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第五,加强产品安全与召回宣传。市场监管总局将组织产品安全与召回论坛、“六一”主题宣传、专家政策解读、安全技术解析等活动,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广泛开展产品安全常识和召回科普,提高消费者产品安全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之,市场监管总局将推动企业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技术创新,加强召回管理工作,完善产品安全监管创新,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督促企业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水平,降低产品安全风险,为维护公共安全和推动产业及区域高质量发展做出努力。